医学
本目录收录了与跨性别相关的医学领域的学术文献,包括医疗资源、医学研究以及跨性别个体的医疗经验分享等内容。这些文献为探索和理解跨性别者在医疗过程中的需求和挑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标签: 跨性别
, 医学
, 医疗资源
, 学术文献
, 经验分享
总计 140 篇内容
📄 文档
2024
本文件是俞玲玲于2024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探讨了跨性别技术的伦理困境。文章指出,跨性别技术在实现跨性别者身体与心理的一致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在其产生和应用的过程中面临前提及后置的伦理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涉及技术合法性、实施风险及技术可获得性的困境,具体表现为法律和社会对跨性别群体的接受程度、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以及对跨性别者身份认同的社会认知。俞玲玲提出,社会应通过心理建设、大众科普及制度规范来帮助跨性别者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伦理上的“在一起”。文章包含了对跨性别者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医疗经历的深入分析,强调了未来跨性别技术在伦理和法律框架内的进一步探讨与改进的重要性。
2023
本文献为《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3年2月号中的一篇研究文章,探讨了声带截短术在跨性别女性中用于提升音调的效果。文章开头简要介绍了跨性别女性的音调问题,这在社会和心理层面上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声带截短术被视为一种有效的转变手段。研究通过对多例手术案例的数据分析,评估了该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了术后患者在音调、语言流利度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改善情况。本文提供了对声带截短术的实际应用价值的见解,强调了在对跨性别女性的医疗干预过程中,须重视个体差异与结果评估。
性别危机何去何从_自闭症AD__性别焦虑GD_的真相查看摘要
本文件由基神培育中心发布,标题为《性别危机何去何从? 自闭症AD/性别焦虑GD的真相!》,探讨了自闭症及性别焦虑症(Gender Dysphoria, GD)的关系。文中提到,自闭症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尤其是在男性中,该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因个体差异而异。文件同时说明了性别焦虑的存在,指出GD患者往往会经历强烈的不安感,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症和焦虑症。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激素替代療法(HRT)和性别确认手术的治疗方法,并讨论了自闭症与性别多样化之间的联系,强调许多GD患者可能同时患有自闭症。
2023_年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繼續教育課程_跨性別與性別多元化查看摘要
该文件为2023年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专科医师继续教育课程的议程,主题为跨性别与性别多元化青年的整合性照护与精神健康。课程内容涵盖了包括荷兰的跨性别与性别多元护理方法、性别与性取向的多样性、新兴的证据基础及其复杂的临床影响。课程还涉及专业讲者对跨性别儿童和青少年的医学照顾提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为LGBT患者提供文化适宜的照护。此外,文件中包括了主题演讲者的介绍、讨论环节的信息及与会医生的背景。
该文档主要阐述了 Medicare 对跨性别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支持,指出跨性别者在医疗护理方面具有独特需求。文件详细介绍了 Medicare 的政策,包括性别认同的处理、必要的性别手术的承保标准以及跨性别老年人所需药物的适用性。此外,它还提到如果因性别认同而遭遇医疗歧视,跨性别者的合法权利和可采取的行动,包括向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提出投诉。文件结束时提供了获取进一步信息和资源的途径,以及相关的法律服务和支持机构。
PDF_荷尔蒙代替疗法_KK_Women’s_and_Children’s_Hospital查看摘要
该文档为来自KK妇女儿童医院开发的《荷尔蒙替代疗法药物信息手册》,旨在提供女性在更年期期间关于荷尔蒙替代治疗的全面信息。文中详细介绍了荷尔蒙替代疗法的功用,包括改善由于荷尔蒙变化引起的更年期症状,如热潮红、盗汗、情绪焦虑和阴道萎缩干燥。同时,文中提到结合使用雌激素和黄体酮的必要性,以平衡雌激素的副作用并保护子宫内膜。文中也对荷尔蒙替代疗法的可能副作用进行了详细描述,如情绪变化、乳房肿痛、恶心、以及更严重的风险,如静脉血栓和乳癌,并强调了患者在进行治疗前需进行详细的医学评估。文中还提供了药物的使用方法、不同种类的荷尔蒙替代疗法及其服用方式,并给出了一些存放和服用药物的建议,强调患者应定期自我检查及及时就医。
该文件是由台湾民主基金会出版,题为《跨性别公共论坛:跨性别与教育、社福、医疗、心理咨询的专业对话》的成果报告,涉及跨性别者在教育、社会福利、医疗及心理咨询四大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报告详细记录了2023年内举行的数场论坛的内容和成果,旨在提高社会对跨性别者的理解与支持。具体内容包括认识跨性别者在校内、社福机构及医疗,提出如何建立友善环境的具体建议,涉及如校园内的性别友善厕所的设置、学籍性别资料的处理、心理咨询系统的优化等议题。此外,报告中还援引了对来自跨性别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出当前台湾对跨性别者的支持仍显不足,强调了政策和教育上的必要变革。
2023年台灣性學會研究冊查看摘要
该文献为2023年台湾性学会研究册,包含了关于性别与性取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探讨。尽管无法提取具体内容,该研究册应包括跨性别与多元性别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数据、临床经验等资源,旨在推动对性别多样性的理解与接受。它是台湾地区性别研究领域的重要出版物,包括多位专家学者的贡献,探索医疗、法律与社会环境中多元性别的现状与挑战。
2023_國立臺灣大學_跨性別男性情慾與性風險研究報告查看摘要
本报告是由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部护理学系所进行的跨性别男性(Transgender Male, TM)情欲与性风险的研究,以了解国内TM的情欲文化与性健康照护的需求。研究采用混合方法,分为量性和质性两部分。量性部分通过网络问卷收集了321份有效数据,结果显示多数被访者对自身的情欲体验有一定的需求,但在性风险筛查(如HIV、HPV等)上,参与者的筛查率极低,只有13.4%-21.5%。质性部分则通过焦点访谈与深入访谈收集了来自29位跨性别者的经验,共识包括跨性别者普遍遭遇暴力与歧视,并在性健康照护方面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对医疗体制的信任问题。研究结果强调了提升医疗服务对TM群体友善性的重要性,以满足他们的性健康需求及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该文件为一份关于多元性别友善医疗的报告,作者杜思诚(小杜)详细探讨了跨性别及多元性别群体在医疗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需求。报告中提到,医疗工作者在服务时不应预设病人的性倾向,并强调保密原则和尊重性别认同的重要性。文件中列出了调查结果,显示多元性别个体在医疗服务中常遇到的歧视现象,包括因性别认同受到不当对待和在就医时因为害怕歧视而选择避免医疗服务等。此外,报告还提出了医生应对多元性别患者的建议,包括使用患者所希望的称谓、关注患者的隐私、创造友好的医疗环境等。此报告基于长达13年的经验,旨在推动更具包容性的医疗实践,以保障多元性别群体的健康权益和医疗体验。
2023_腹腔镜手术在女性易性癖患者性再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查看摘要
该文件探讨了腹腔镜手术在女性易性癖患者性再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详细介绍了腹腔镜手术的技术原理及其优势,尤其是在为易性癖患者提供更为安全、微创、恢复快的手术体验方面。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多例手术案例,腹腔镜手术不仅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该文献旨在为医学界提供有关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此类患者的参考,尤其是在性别重塑和身体认同方面. 研究还讨论了相关的医疗伦理问题,并强调了对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2023年鲁琳_双性人手术干预知情同意分析与后现代哲学思考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鲁琳撰写的研究文章,主要探讨双性人手术干预的知情同意的伦理问题以及后现代哲学对该议题的思考。文章首先介绍了双性人手术干预中不同立场的知情同意判断,包括肯定立场、中间立场和否定立场。肯定立场认为手术应由医务人员决定,然而这种观点违反了知情同意原则;中间立场则强调手术的重要性并由父母参与决策;否定立场则主张应完全停止所有不必要的手术,强调双性人应在认知能力达成后自主决策。文章指出,无论哪种立场均忽视了双性人自身的感受,呼吁从后现代哲学的多样性视角反思该议题,以保障双性人的权益与选择。最后,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引用,探讨了医学对双性人身体干预的后果,并强调社会应给予双性人更多的包容与理解。
天津市跨性别女性新型毒品使用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_龚卉查看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天津市跨性别女性(TGW)中新型毒品使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19年7月至2021年9月间的调查数据,共招募了483名跨性别女性。研究结果显示,最近六个月内,46.17%的被调查者使用过新型毒品,其中Rush poppers的使用率最高,达到了98.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轻(<30岁)、学历较高(大专及以上)、自评HIV感染风险中高、性取向为同性以及近期有多次性行为的TGW其使用毒品的风险更高。作者提出应针对高风险群体开展艾滋病防治和禁毒宣传,并建议在商业性行为的TGW中推广暴露前和后用药,以降低HIV传播风险和毒品使用的发生。
论中跨性别者医疗保险保障体系的查看摘要
本文从中国跨性别者的医疗保险保障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现行医疗保险体系中对跨性别群体的种种歧视与困境。该文探讨了跨性别者在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提到由于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跨性别者在获取医疗服务时面临的严重障碍,尤其是在心理治疗与性别重置手术等关键领域。
文章以中西方的医疗保障制度对比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英国和美国的先进医疗保障做法,强调了性别转换治疗应去病理化的必要性,指出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险政策不仅缺乏对跨性别者的有效救助,还加剧了社会对跨性别群体的歧视与污名化。最后,文中提出了对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建议,以满足跨性别者的基本医疗需求并消除社会偏见,为其提供更加公正的保障。
本研究旨在探讨跨性别群体的抑郁和焦虑状况及其与防御机制的关系。通过对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首次就诊于北京回龙观医院性心理门诊的126名跨性别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6.83%的参与者存在抑郁,26.19%存在焦虑。研究使用自编问卷及标准化评估工具(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收集数据,发现男性的抑郁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而拥有自伤自杀行为的个体抑郁和焦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未有此行为者。文章指出,成熟型防御机制能够降低跨性别群体的抑郁与焦虑风险,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则增加这些风险。探讨了跨性别群体面临的多重压力及文化背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该文件是关于利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天津市跨性别女性(TGW)人群规模的学术研究。文章的研究目的是了解天津市跨性别女性人群的规模以及分析其性行为特征,以为制定AIDS防控措施提供依据。该研究通过对213名跨性别女性进行调查,结果估计天津市跨性别女性人口规模为599人,95%置信区间为407至792人。统计分析表明,最近6个月有固定性伴侣的TGW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低,而做过抗体检测的TGW相对更倾向于使用安全套。研究还探讨了影响TGW人群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多因素,包括性伴侣类型和通过检测情况等。此外,文件中还提到本研究是在疫情政策影响下进行的,调查采取了严格的伦理审批和隐私保护措施,数据的收集方式以电子问卷为主,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隐秘性。
The_relationship_between_non-suicidal_self-injury_and_childhood_abuse_in_transgender_people查看摘要
本文是关于跨性别人士非自杀性自伤(NSSI)与儿童虐待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儿童虐待对跨性别人士自伤行为的影响,以及情绪失调特征在儿童虐待与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涵盖296名女转男(FTM)和675名男转女(MTF)参与者,平均年龄为24.5岁,均通过匿名问卷在广东省招募。结果显示,儿童虐待评分与情绪失调特征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p < 0.01)。情绪失调特征部分中介了儿童虐待与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且在儿童虐待的多个因素中,情绪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和身体虐待均与自伤行为呈显著关系。研究建议需要对跨性别人士进行情绪失调特征的筛查,并及时进行干预,以改善当前对跨性别人士的歧视现象。
2022
本文件为LGBTIQA+人群提供的前列腺癌指南,以传统中文撰写。内容涵盖了前列腺癌的基础知识,包括前列腺的位置、功能及其相关的癌症类型,同时专门针对LGBTIQA+群体的特定需求展开讨论。文件详细探讨了前列腺癌的各种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激素疗法等,并逐一解析了这些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及其对性生活和亲密关系的影响。文件中特别提到,前列腺癌患者可能面临的心理挑战与社会支持的重要性。除了医疗信息外,文件还提供了一些建议,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照顾自己,并维护身心健康,强调社交支持小组对患者的重要性。通过该指南,LGBTIQA+群体的患者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及相应的护理需求,促进他们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的生活品质。
2021年UCSF环境调查报告查看摘要
该文档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在2021年进行的环境调查报告,重点评估了该社区内的多元化、平等以及包容性环境,旨在了解不同群体在该校园的经历与感受。调查涵盖了UCSF的师生及工作人员,共收集了14579份回复,包含对校园环境的总体满意度、教师、工作人员及学习者对职业发展的看法,以及他们对校园文化的认知。调查特别关注了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个体的体验,结果显示该群体对校园环境的评价普遍不如其他群体。报告强调了在促进无歧视环境方面UCSF的重要举措,包括针对性别认同、性取向、种族及残疾的特定支持与资源。此外,报告提供了有关不同种族群体、LGBQ+群体及残疾人士在校园内的生存状况的数据和见解,揭示了不平等待遇和歧视现象的普遍性。
中国易性症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查看摘要
该文件是《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2年第32卷增刊中的一篇关于中国易性症的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文中详细阐述了易性症的评估、诊断和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相关共识,影响了患者的治疗需求及专业者的治疗规范。该共识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性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组织,结合精神科、内分泌科、外科及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旨在为一线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诊疗规范。文件内容涵盖易性症的定义、诊断要点、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标准化的医疗流程、患者的心理社会特征以及激素和手术治疗的指南。
性少数人群心理实践指南查看摘要
该文件为《性少数人群心理实践指南》,由美国心理学会(APA)发布,针对性少数人群(包括双性恋、泛性恋、跨性别等)提供专业心理实践的指导。文中详细探讨了性少数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以及心理学从业者在服务这些群体时应遵循的原则和策略。该指南旨在对心理学从业者进行教育,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支持性少数来访者,加强心理咨询的友好性与专业性。文件中包含了实践建议,包括对污名化与歧视的理解、亲密关系的处理、教育与职业问题、心理服务的专业培训等。
此外,文件基于最新的心理研究和理论,如性少数压力模型、多元交织性理论及肯定性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从业者需要具备多元化的视角与敏感性,以应对性少数群体面临的社会压力与挑战。总结了关于性倾向与性别认同、心理健康及其相关议题的重要信息,目标是通过提供相关知识与技能,改善性少数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该文件是关于《跨性别女性嗓音问卷简体中文版信度和效度评价》的研究论文,发表于《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跨性别女性嗓音问卷(Trans Woman Voice Questionnaire,TWVQ)进行汉化,并评估其信度与效度。文中详细说明了研究的背景,指出嗓音是跨性别女性重要的性别表达因素,因此实施有效的嗓音治疗十分必要。研究采用跨文化适度法,讨论了问卷的翻译过程,样本的选择及其收集方式,涉及279名跨性别女性的数据。结果显示,该问卷的信度(克朗巴哈系数为0.97)和效度均表现良好,能够有效反映跨性别女性对自身嗓音的认知与心理社会影响。文件中也提供了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跨性别群体在嗓音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旨在为临床嗓音评估提供依据。
该文献是关于跨性别女性性别确认激素治疗策略的综合综述,由高绿芬及其团队撰写。本文详细探讨了跨性别女性的性别确认激素治疗的必要性和实施细节。研究表明,跨性别女性在生理上是男性,但却有着强烈的渴望得到社会性别的认可,伴随可能存在的性别焦虑。通过性别确认激素治疗,跨性别女性能够改善其外在形象,从而缓解性别焦虑,使其外观与认同的性别相匹配。文中还讨论了治疗的原则、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相关副作用及在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尽管国外有多种指南供参考,但在中国目前有关跨性别女性的激素治疗指南亟待完善。本研究旨在为跨性别健康专业人士提供规范的治疗指导,以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
Disclosure_of_Gender_Identity_among_Transgender_Individuals_to_Healthcare__Professionals_in_China查看摘要
该文件为关于中国跨性别者对医疗保健专业人士披露性别身份的在线横断面研究的学术论文。研究旨在评估跨性别者在中国向医疗服务提供者披露自身性别身份的相关因素,以及这种披露对其健康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在中国大陆九个城市进行,涉及324名跨性别者,其中277人符合参与条件。研究结果显示,披露性别身份的跨性别者中,有更高比例的人进行了性传播感染(STI)测试,这表明向医疗服务者披露性别身份可能与更好的健康服务接受有关。该文指出,文化和对跨性别者的污名让许多人不愿披露自己的性别身份,这限制了他们获得相应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反映了改善跨性别者医疗环境的紧迫性。
Hormone_overdose_and_misuse_in_Chinese_transgender查看摘要
该文件为一份未经过同行评审的预印本,题为《华人跨性别与性别不符合人群中的激素过量与误用:一项混合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案》。该研究旨在研究华人跨性别及性别不符合人群中的激素过量和误用问题,在这一领域目前缺乏相关研究。研究目标包括确定激素过量和误用的定义及标准,了解该人群的激素过量和误用发生率,探索相关因素和行为风险,并识别潜在原因和长期影响。研究方法包括专家小组会议和利益相关者参与,以确定激素过量和误用的标准和类型;进行横断面研究以量化发生率及相关因素;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焦点小组来探索动机与原因;以及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估长期影响。该研究获得了厦门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预计在2023年9月前完成,除了队列研究,后者的初步结果将于2026年3月报告。此研究的信息与结果将通过国际期刊及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和公开。
2021
2020_年美国内分泌协会临床实践指南_内分泌疾病患者的血脂管理查看摘要
这份文件是2020年美国内分泌协会发布的《临床实践指南:内分泌疾病患者的血脂管理》的解读文章。文件详细阐述了针对内分泌疾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管理方法,强调了血脂管理在内分泌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推出的护理指南中,内分泌疾病患者的血脂管理逐渐成为关键内容。但现有的指南多集中在单一疾病的研究,缺乏针对合并多种内分泌疾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综合探讨。该指南首次系统性地分析了内分泌疾病患者的血脂异常,提供了针对不同内分泌疾病患者的详细指导,博得了相关领域的关注。
性别不一致去精神病化的思考查看摘要
本文件是关于“性别不一致”去精神病化的学术研究论文,发表于《医学与哲学》2021年第42卷第11期。文章由贺莹、彭会清、崔夕龙和陈晓岗等人撰写,主要探讨了“性别不一致”的诊断变更历程及其生理与心理基础,强调对性别认同差异的理解和尊重。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性别’理解的深化,性别认同差异不再被视为精神疾病,建议相关从业人员在健康服务中应遵循更专业的标准。此外,文章呼吁社会关注相关伦理法律问题,并对那些经历性别认同挑战的个体给予理解与尊重。文中提到‘性别不一致’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和焦虑等,体现了需要社会的宽容与支持。最后,文章总结认为,性别是多维度的非二元的,性别认同的多样性不应被简单化为精神疾病的诊断。全篇围绕性别不一致的复杂性展开,强调去精神病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兒童及青少年性別不安文獻回顧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儿童及青少年性别不安文献回顾》,作者为郑弋,发表于2021年。内容综合分析了当前儿童及青少年性别不安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性别不安的定义、成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文中指出,性别不安是指个体在性别表达或经验上与生理性别明显不一致,并导致严重的社会、职业或其他方面困扰。近年来,未成年性别不安案例显著增加,同时针对青春期阻断剂的使用引发争议。文中讨论的青春期阻断剂是一种治疗手段,但因缺乏大量临床实践支持,致使青少年性别不安的治疗方案尚存在诸多争议。作者建议应该非常谨慎地对待青春期阻断剂的使用,尤其是在尚不清晰性别不安持续性的情况下。此外,文中也涉及了性别不安与自闭症、高焦虑等精神健康问题的关联,强调了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性别认同发展的潜在影响。
该文件为2021年6月发布的《香港爱滋病情况概览-跨性别人士》,聚焦于跨性别群体在香港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现状及相关风险。内容提到跨性别与性别多元的概念,指出跨性别人士面临高达比其他同年龄段成年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高出13倍。文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香港跨性别人士的数量及其在医疗服务中的经历,强调因为社会污名化,许多跨性别人士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性别认同,导致难以获得准确的人口统计。
PDF_2018年男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女性的精神健康查看摘要
该文件是关于2018年香港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及跨性别女性的精神健康、物质使用和性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由香港的卫生署委托,旨在探讨这一社区的生活风险因素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它们与物质使用和性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调查通过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时间为2018年11月17日的香港同志游行中,共招募504名受访者。报告中指出,93%的受访者为华人,年龄中位数为26岁。调查结果显示,该群体中存在显著的精神健康问题,13.3%至20.8%的受访者报告有严重的抑郁、焦虑和压力情况。同时,20.8%的受访者报告曾使用过娱乐性药物,78.4%的受访者与男性或跨性别女性发生性行为。报告还讨论了生命风险因素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强调了为此群体提供综合护理的重要性,包括精神健康服务和性行为安全教育。
本文探讨了跨性别及多元性别个体在医疗教育中面临的健康不平等问题,强调全球范围内的健康不平等现象。文章指出,跨性别和性别多样化个体往往遭遇负面的健康结果和多重获取医疗服务的障碍。文中讲述了跨性别和性别多样化的医疗护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健康服务的设计和提供、流行病学考虑、过渡相关护理、文化考量以及法律和政治问题。作者们呼吁在医学院中优先加强对跨性别和性别多样化健康需求的教育,以应对全球医疗平等的挑战。其建议包括文化谦卑和反压迫培训、社区成员的参与、以及在课程中整合跨性别和性别多样化的健康教育,以建立更全面的医疗教育体系。
本文讨论了急性氯化钡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及反复心脏骤停的临床案例。患者为23岁男性抑郁症患者,在2019年12月5日因口服200克氯化钡粉末而入院。入院时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全身大量出汗等症状,经过紧急处理和心肺复苏,但最终宣告临床死亡。文章详细记录了患者的救治经过,包括多次心搏骤停的处理及采用的重症监护措施,还强调了氯化钡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其对心血管、呼吸道和代谢的影响。同时,文中分析了氯化钡的毒性机制,指出其通过干扰细胞膜上的钾离子通道,造成重度低钾血症,进一步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
Necessity_of_facial_contouring_in_feminization_surgery_for查看摘要
这篇文章探讨了面部轮廓手术在中国跨性别女性女性化手术中的必要性。随着社会对跨性别者的认知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跨性别女性感受到性别不安,常常伴随抑郁和自我毁灭行为。面部女性化手术(FFS)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性别不安的手段,甚至重要性可能超过生殖器重置手术。文中指出,面部轮廓手术是改善面部外观的重要方法,尤其是颧骨和下颌角,这些都是实现面部女性化的关键区域。研究分析了手术前后面部轮廓的变化,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接受手术后对下颌宽度的减少和中面部凸出感到满意。面部轮廓手术对改变一个人的面部外观和性别印象至关重要,可以显著减少性别不安。
2020
此文件是关于中国医患社会心态分问卷的跨性别测量等值性研究,主要由姜鹤和赵礼撰写。研究的目的是对中国医患关系中医患双方的满意度和健康观进行测量以验证问卷的因子结构,并检验其在不同性别群体间的测量等值性。文中采用了单组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多组验证性因素分析,这些方法确保了不同性别患者和医生之间的问卷测量不受性别的影响,保证了问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实验的样本包括来自不同地区的医生和患者,数据分析部分还提到相关的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医患满意度问卷在医患之间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指出,调查工具可用于探讨性别差异如何影响医患关系与医患信任。
该文还讨论了医患社会心态的基本概念,包括医患信任、满意度等多维度的测量,强调了性别在医疗互动中可能引发的差异,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验证和探讨这些差异的实质性。
本文为一例关于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致女性假两性畸形的病例报告,发表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报告详细记录了该患者的病历,包括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结果及手术治疗情况。患者为一名男性,社会性别为男性,但因先天性疾病表现出女性生殖器官特征。文中提到患者在检查中发现多发混杂密度肿块,并经过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双方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和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特别指出的是,该患者有复杂的病史,包括周期性血尿等症状,以及在手术中未能探及卵巢和输卵管,提示可能存在生殖器官的发育不全。报告结合影像学结果及激素检查,探讨了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生理影响,并强调了早期诊断和手术干预在患者管理中的重要性。
江苏省跨性别女性人群危险行_征和HIV检测影响因素分析_肖文静查看摘要
该文件主要研究了江苏省跨性别女性人群(男性转女性,MTF)的危险行为特征及其HIV检测影响因素。研究目标在于了解这一人群的高风险行为和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率,从而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研究显示,从250名参与调查的MTF中,44%的年龄在18至24岁之间,近48%的人接受过激素治疗,约18%的人接受过性别重塑手术。调查结果指出,该人群过半数在性行为发生时或之前饮酒,且多性伴及无保护性行为形势严重,HIV感染率为14.80%,在未知自己HIV状态的232名MTF中,51.72%在过去一年接受HIV检测。研究还发现,从事性工作的MTF、未服用激素以及没有被诊断为抑郁症的个体更倾向于接受HIV检测,这表明社会心理和教育背景是影响该人群HIV检测的重要因素。结论强调了对跨性别女性的医疗干预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以控制艾滋病在这一人群中的传播。
How_Chinas_Transgender_Sex_Workers_Cope_with_Intimate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的一篇研究文章,标题为《希望的姐妹情谊:如何应对中国跨性别性工作者的亲密伴侣暴力》。文章由香港城市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系的Eileen Yuk-ha Tsang撰写,发表于2020年10月29日。研究探讨了跨性别性工作者(TSWs)面临的亲密伴侣暴力(IPV)问题,指出这些女性在与伴侣关系中常遭受暴力,而这类暴力的发生率在跨性别群体中尤其严重。文中提到,经历暴力的TSWs往往由于社会污名化和隔离,难以寻求来自正式渠道的帮助,例如警方或心理咨询服务。相反,她们依赖于与其他TSWs形成的非正式网络,获得情感支持和建议,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姐妹情谊’,这在应对暴力方面比制度干预更为有效。研究还通过与25位TSWs进行深入访谈收集到丰富的民族志数据,揭示了亲密伴侣暴力对她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姐妹情谊如何帮助TSWs管理生活中的日常暴力和心理创伤。
Perceived_social_support_and_its_relationship_with查看摘要
本文件是一篇关于泰国曼谷跨性别女性社会支持感知及其与抑郁症之间关系的研究论文。研究表明,在280名参与者中,58.2%的跨性别女性经历了抑郁症状。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该研究发现抑郁症状与感知的低社会支持显著相关。抑郁症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指出跨性别女性群体面临更高的抑郁风险,并建议应在关心跨性别女性的组织中嵌入社会支持服务体系,以降低抑郁的发生率。
2019
性别烦躁的诊断和治疗查看摘要
该文献为一篇关于性别烦躁的诊断和治疗的学术研究,发表在2019年四川精神卫生期刊中。文中详细探讨了性别烦躁的概念,这是一种个体强烈地确认自己为相反性别并因此感到痛苦的心理疾病。本文提出性别烦躁的起始时间可以在儿童期、青春期及成年期出现,且不同年龄阶段的治疗方法各有侧重。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建议的治疗方式包括心理支持和家庭治疗;而成年患者则可以选择以相反性别生活、性激素治疗及手术治疗。此外,文献中还提及性别烦躁的其他相关内容,如临床表现、风险因素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等,力求加强医务工作者对此疾病的理解和关注。
PDF_性别发育异常的评估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_-_SciEngine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于2019年8月刊登的学术论文,题为《性别发育异常的评估、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主要探讨了性别发育异常(DSD)的评估、诊断及其相关治疗方法,指出该疾病是由于先天性染色体、性腺或性别解剖结构发育异常引起的一组复杂疾病。文中详细描述了性别发育异常在新生儿与青少年期的临床表现,并提到各类多学科合作在疾病管理中的重要性,包括小儿内分泌、泌尿外科、临床心理学、遗传学及影像学等领域专家的共同参与。论文对近年来在性别发育异常领域的学术进展进行了综述,涉及心理评估、性别分配、激素替代及外科治疗选择等多方面内容,并讨论了潜在的生育能力保护及长期的医疗跟进方案。
PDF_北京2019_年跨性别医疗学术研讨会_-_WPATH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2019 年跨性别医疗学术研讨会》的报告,记录了于2019年11月29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跨性别者医学研讨会的相关信息。此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26位专业人士,旨在讨论跨性别者的医疗服务。研讨会中,特邀的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WPATH)的前主席及跨性别全球培训项目负责人盖尔·克努森医生参与发言。参与者讨论了涉及跨性别医疗的多个议题,包括声音调整策略与嗓音训练、心理健康支持、青少年护理及激素治疗等。此外,研讨会特别关注了跨性别人群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尤其是家人接受度的影响,以及获得医疗服务前所需的法律法规限制。
这份报告是关于2018年男跨女跨性别人士参与的爱滋病预防项目指标调查的结果,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一群体在香港的健康状况及其爱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报告指出,男跨女跨性别人士是一群容易被忽略且难以接触的群体,因此本次调查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调查采集了41名男跨女跨性别人士的自愿参与数据,调查时间为2018年4月至6月。结果显示,这些受访者中大多数为菲律宾人,年龄主要集中在20至29岁之间。调查还显示,58.5%的受访者曾与有关系的伴侣发生性行为,其中安全套的使用率在这群体中有所提高,但与非固定伴侣及性工作者的安全套使用率有所下降。此外,参与者中有90.2%的人曾接受过爱滋病病毒测试,这显示出他们对于检测的意识逐渐增强。这份报告还强调了在跨性别群体中继续推广爱滋病预防及定期检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与化学性行为相关的风险上。
跨性别者的嗓音调整查看摘要
本文件是2019年发表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的综述文章,主要聚焦于跨性别者的嗓音调整。文章详细讨论了跨性别者在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之间所面临的问题,强调了嗓音调整在帮助跨性别者实现性别表达上的重要性。文中介绍了嗓音调整的医疗措施,包括激素替代疗法、手术干预和行为改变法,并归纳了每种方法的实施原理与效果。具体来说,嗓音调整能帮助跨性别者在社交环境中更好地表达其性别认同,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文章还提到跨性别者在选择嗓音调整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心理状态与生理状况等,并且呼吁医疗专业人士在为跨性别者提供服务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宠服地设计方案,使其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嗓音调整。此外,文章也提到了跨性别个体在接受嗓音治疗过程中的反馈与满意度对治疗成功的重要性。
Puckett_et_al.-_2019-_Mental_health_and_resilience_in_transgender_indivi查看摘要
该文献研究了跨性别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韧性,重点探讨不同类型的支持对其影响。研究样本包含695名跨性别参与者,分析了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与跨性别社区的联系如何共同影响心理健康和韧性。结果显示,家庭社会支持与焦虑和抑郁症状呈强负相关,并且是在控制其他支持形式后唯一与心理韧性相关的支持类型。文献提到,参与者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报告了中度至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强调了家庭在支持跨性别个体方面的重要性。研究提供了有关社会支持对跨性别个体心理健康的独特见解,并提出采用更加整体的方法来研究支持的必要性。
Suicidal_ideation_and_attempted_suicide_amongst_Chinese_transgender查看摘要
本研究论文探讨了中国跨性别群体中自杀意念与自杀尝试的情况,是首个在中国进行的针对跨性别个体心理健康与自杀问题的全国性研究。研究使用结构性问卷对1309名参与者的生活经历、性别认同、家庭背景以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6.4%的参与者有过自杀意念,16.1%曾尝试自杀,这些比例远高于中国一般社区样本的水平。本研究揭示了多种与自杀意念及自杀尝试相关的风险因素,如对生物性别的厌恶、寻求性别重置手术、与父母的强烈冲突及重度抑郁等。结论强调了这些发现对中国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重要临床意义,并提出了改善跨性别个体心理健康的建议。
2018
该文档为《男声女调患者与正常男性嗓音参数的对比分析及临床意义》,刊登于2018年10月的《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研究旨在对男声女调患者(即那些在青春期经历变声障碍的男性患者)与正常男性的嗓音参数进行对比,以探讨其临床意义。研究收集了60名患者的动态喉镜和嗓音资料,结果显示,大多数男声女调患者存在声门闭合不全,发音所需的基频显著高于正常男性。文中提到,男声女调患者的嗓音障碍指数低于正常男性,最长发音时间明显缩短,音域也小于正常男性。这些发现为男声女调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帮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文献标题为《跨性别女性人群心理特征及相关行为分析》,由吕翠霞、张晓菲和傅继华撰写,发表于2018年12月的《中华公共卫生杂志》。其主要目的是调查跨性别女性(男转女)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并通过滚雪球抽样法,在2016年至2017年间对山东省的160名跨性别女性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7岁,绝大多数是汉族(93.1%),未婚者占80%。调查中发现74.4%的受访者性取向为男性,64.3%的人有过无保护性肛交行为,16.3%的人接受过变性手术。结果还指出54.9%的人认为自己属于女性心理性别,而48.8%则心理性别模糊。研究表明,跨性别女性存在艾滋病感染危险,尤其是完全女性心理性别者,因此建议加强对该群体的多方面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
该文档是由高雄荣民总医院精神部的主治医师胡力予撰写的关于性别变更中心理评估的介绍。文中详尽探讨了性别变更相关的心理评估,包括个体在自我及性别认同方面的成长背景,以及他们如何意识到与生理性别不符的困扰。作者指出,性别变更的心理评估有三个主要方面:个人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及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文中提到在进行心理评估时,需考虑个人情绪状态、生活压力和社会适应情况,以及家人支持的重要性。此外,文中强调评估的时间因人而异,真正的评估旅程始于个案开始面对性别议题的时刻而不是医院的评估时点。整体而言,该文件为希望变性人士寻求心理支持和专业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医学参考。
该文件是由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张连杰等人撰写的一篇医学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了一种针对男性转女性性别重置手术中阴蒂再造的新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种以阴茎背神经血管束为蒂、带部分包皮的“月牙形”龟头复合组织瓣,来进行阴蒂的再造。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68例手术中,所有再造的阴蒂均成活,外观逼真且感觉敏锐。术后随访显示,患者在性生活中能实现无痛勃起,并能获得良好的生理功能。由于手术方法血运可靠且易于掌握,研究建议该方法可以进行推广。论文还对阴蒂再造的术式演变和相关手术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此文发表于《中国美容医学》2018年11月第27卷第11期。
Russell_et_al.-_2018-_Chosen_Name_Use_Is_Linked_to_Reduced_Depressive_Sy查看摘要
这篇文章《选择名字的使用与跨性别青少年抑郁症状、自杀意向和自杀行为的减少相关》由Stephen T. Russell博士等人于2018年发表,目的是考察选择名字的使用如何与跨性别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相联系。研究基于来自美国三座城市的129名跨性别及性别不符合的青少年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了他们在家庭、学校、工作及朋友之间使用选择名字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能够在多种情境下使用选择名字的青少年,抑郁得分、自杀意向与自杀行为均显著降低,这表明在多个社交环境中获得性别认同能够显著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项研究为公共卫生和政策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强调了跨性别青少年使用选择名字对其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Minority_Stress_and_Mental_Health_among_Transgender_Persons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埃丽莎白·爱丽丝·萨帕雷托(Elizabeth Alice Sapareto)在沃尔登大学(Walden University)提交的博士论文,题为《跨性别者的少数群体压力与心理健康》。该研究探讨了作为少数群体的跨性别者面临的负面健康与心理健康后果,强调深刻的社会歧视与污名化导致的制度性障碍,以及获得医疗服务的困难。论文指出,虽然已有研究证明少数群体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强关联,但针对跨性别群体的相关研究仍然不足。通过对29名跨性别参与者的在线调查,研究采用了包括内化的跨性别恐惧、受污名化和偏见事件等三种少数群体压力指标,以及抑郁、suicidal thought(自杀意念)、焦虑和药物滥用等五种心理健康指标。研究发现,高感知污名分数的参与者自杀意念分数更高,此结果提示需要通过社交变革倡议,提高对这一很少被理解的少数群体的认识,从而促进医疗机构、专业人士和跨性别客户在医疗服务背景下的积极变化。
2017
内分泌协会指南2017查看摘要
该文件为《Hembree et al 关于性别焦虑/性别不一致人群的内分泌治疗指南》,是国际内分泌学会于2017年更新的一份临床实践指南。文件的主要内容涵盖了针对性别焦虑(Gender Dysphoria)和性别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的人群的内分泌治疗方法,包括对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评估、荷尔蒙治疗的标准、预防不良结局及长期护理建议、性别重置手术等。
文件指出,性别肯定治疗是一项跨学科的工作,旨在帮助患者获得最佳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治疗方案建议在接受者进入青春期时,尽早开始青春期抑制,减轻后续治疗的难度和心理压力。指南中还强调,只有符合资格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MHP)才能做出性别焦虑或不一致的诊断,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该文件详细介绍了青春期阻滞的适应症、实施建议和相关风险,并对不同性别(跨性别男性和跨性别女性)在内分泌治疗中的反应进行了探讨。通过系统评估和阶段性治疗,患者可在决策过程中保持生育能力,最大程度地降低潜在心理伤害。整体而言,该指南为临床医生在跨性别医疗领域提供了系统的、循证基础的指导,旨在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
本文件为《雌二醇凝胶临床应用指导建议》,由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编写,主要介绍了雌二醇凝胶的临床应用及其适用人群。文件详细探讨了雌二醇的生理作用、不同给药途径的特点以及经皮给药雌二醇凝胶的多种优点。雌二醇在女性生殖系统及其他靶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件强调了雌激素补充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宜人群的治疗。文中指出,经皮雌二醇凝胶的副反应相对较少,且由于其方便的使用方式,越来越被推荐用于绝经女性的激素补充治疗。
本文件为一篇关于在中国沈阳的跨性别女性性工作者中,免费口服预暴露预防(PrEP)日常使用的可接受性的研究论文。研究旨在调查183名HIV阴性或抗体状况不明的参与者在接受有关PrEP的简要介绍后的认可程度。结果表明,跨性别女性性工作者日常使用免费口服PrEP的可接受性为61.2%。影响其可接受性的因素包括教育水平、月收入以及对PrEP副作用的担忧等。本文探讨了性工作相关的暴力经历、对客户感染HIV的风险认知和潜在的焦虑等因素对可接受性的影响。研究指出,未来的PrEP推广活动应该考虑这些因素,以便更好地为这一关键人群提供服务。
2016
2016_蔡泳研究组_中国跨性别男男性行为者HIV感染风险研究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蔡泳研究组关于中国跨性别男男性行为者(T/M男性)HIV感染风险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深入探讨了这一人群中HIV感染的现状和相关危险因素,揭示跨性别群体中HIV感染率高达27.3%的情况,远高于其他男男性行为者的8%~9%。研究团队通过对220名跨性别男男性行为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得出该人群HIV感染率超过16%的结论,显示出这一人群面临更大的传播风险。文件中提到很多男变女的跨性别者由于社会歧视而不得不转向性工作,进一步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该研究还强调了社会心理因素和无保护性行为的相关性,并建议应针对这一高危群体实施更强有力的健康干预策略和措施。研究的最新成果于2016年7月在国际学术杂志《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上发表,对中国跨性别群体的关注具有重大意义。此外,该文件也提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此文件是关于中国跨性别女性的焦虑症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友人歧视和与随便伴侣的关联的横断面研究。文中指出,焦虑症状在跨性别女性中非常普遍,尤其是面对因性别身份和过渡而遭受的歧视和社会支持的缺失。该研究招募了209名来自沈阳的跨性别女性,使用了自评焦虑量表(SAS)来评估其焦虑症状。研究发现,中国跨性别女性的焦虑症状发生率高达34.5%。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表明随便伴侣的存在、友人歧视和社会支持显著影响焦虑症状的表现。文中提出改善社会支持、减少友人歧视和确定高风险的性伴侣特征,有助于减轻焦虑症状,提升跨性别女性的心理健康。
HIV_and_syphilis_among_men_who_have_sex_with_men_and_transgender_individuals_in_China查看摘要
该文件为一篇关于中国男性与男性发生性关系者(MSM)及跨性别者的HIV和梅毒流行情况的学术文献。文中概述了尽管中国政府对这些疾病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但HIV和梅毒疫情在这一人群中仍在持续增长。研究的目的是综合分析关于HIV和梅毒流行及干预措施的文献,为政策制定者和项目管理者提供基于证据的建议。文献回顾显示,2015年中国MSM的HIV感染率约为8%,而在西南地区五个省份的感染率更是高出三倍。特别提到跨性别者的相关数据在国家层面的监测系统中几乎不可识别,反映出公共卫生部门与社区组织之间的信息分享有限。作者还提出建议,强调增加社区组织与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共享、扩大自我检测项目、利用社交媒体推广HIV服务等方面的重要性。
Reisner_-_Global_health_burden_and_needs_of_transgender_populations-_a_review查看摘要
本文是对跨性别群体健康负担和需求的综述,研究表明跨性别者在多个健康指标上面临显著的负担,包括HIV和其他性传播感染、心理健康压力以及物质使用和滥用。跨性别者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群,生活在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中。尽管跨性别者在全球范围内的准确人口统计数据缺乏,但已有研究显示,跨性别者普遍经历系统社会经济边缘化、病理化、污名和暴力等多重危险因素。这项综述特别强调了跨性别者在健康风险和韧性方面的独特生物、行为、社会、法律和结构因素。在探讨健康不平等时,研究者指出,改善跨性别群体的健康状况需要采用全面的公共卫生方法,包括性别确认服务的获取、基于证据的医疗服务和与当地跨性别社区的有效伙伴关系。
2015
本文由邓明昱博士撰写,原载于2015年第15卷的《国际中华性学杂志》,讨论了性别苦恼(gender dysphoria)的临床研究新进展,特别是DSM-5中的新标准。性别苦恼指一个人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而希望改变为他所认为的另一种性别。文章详细分析了性别苦恼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性激素治疗等内容。随着对性别认同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性别苦恼的去病化逐渐被接受,即不再将性别认同的差异视为疾病。文章还提到性别苦恼的治疗如何个别化,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调整。最后,文章讨论了变性手术的过程和各种注意事项,包括术后维持治疗及生命健康管理等。
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与口腔黏膜及自体皮肤混合微粒移植再造阴道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上的一篇学术论文,报告了2006年7月至2013年6月期间对67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所进行的阴道再造手术的研究。研究主要探讨了联合使用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与口腔黏膜及自体皮肤混合微粒进行阴道再造的手术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脱离模具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两组在术后性功能方面无显著差异。这项研究表明,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能够有效提高再造阴道的稳定性,并可能改善患者的术后体验和生活质量。文中详细描述了手术方法、效果评价及随访结果,为后续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是一篇关于真两性畸形的病例报道,发表在《放射学实践》杂志上,内容详尽地描述了相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分析。患者为一名49岁的男性,因左侧腹股沟疝入院。经过一系列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和CT扫描),医生发现左侧阴囊内出现异常回声,右侧阴囊空虚。术后的病理结果表明其左侧阴囊送检组织呈现出子宫样及输卵管样异型,结论符合真两性异型。该文中讨论了两性畸形的发病机制及其影像学特点,提到真两性畸形是一种性别发育畸形,需结合临床与内分泌检查以确定类型。文中还引用了多篇相关文献,强调真两性畸形在影像学上的诊断困难及其重要性。文章显示了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Sex_Partnership_and_Self-Efficacy_Influence_Depression_in__Chinese_Transgender_Women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一篇研究文章,标题为《性伴侣和自我效能影响中国跨性别女性的抑郁:一项横断面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中国跨性别女性中的抑郁现状,并探索与抑郁相关的因素。文章指出,跨性别女性由于性别转变而遭受社会排斥,面临巨大的心理挑战,导致抑郁在该群体中非常普遍,报告的抑郁发生率高达45.35%。研究通过对209名中国跨性别女性进行面对面访谈,使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过渡状态、性伴侣情况及感知的跨性别相关歧视等多个维度的数据,分析了影响她们抑郁程度的因素。其中,性伴侣状况(是否有规律或偶然的伴侣)是影响抑郁分数的主要因素,自我效能感则显示出对降低抑郁的积极效果。研究结论呼吁关注提高跨性别女性的自我效能感,以协助她们应对抑郁和识别风险性伴侣特征。
2014
循证医学与性医学研究探讨查看摘要
该文件为刊登于《中华性科学》2014年第23卷第1期的研究论文,标题为《循证医学在性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首先介绍了循证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其在性医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循证医学是一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强调通过科学验证和分析问题来指导临床实践。此研究探讨了性医学和循证医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循证医学在性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包括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中的作用。其次,文章通过分析多个案例,说明了循证医学如何基于客观数据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改进和推动性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文件对提高性医学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建议,并指出性医学研究在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条件下,可能会面临挑战,强调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循证医学原理。 文中也提及具体的研究案例和数据分析,验证了循证医学在性功能障碍、性病和艾滋病等领域的应用效果。这些信息无疑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该文档为2014年关于中国变性手术问题的分析文章,揭示了变性手术当前面临的多重困难与挑战。文章指出,在中国,变性手术的门槛较高,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文件提到我国的变性者人数已达40万,隶属于不同的变性手术中心,在过去30年内,这些中心共完成了至少800例手术。文章还批评了现行的变性手术技术管理规范,认为这些规定往往侵犯了个人自主权,且没有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具体来说,变性者必须在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下才能寻求手术,并且需要遵循一些繁琐的程序,例如获得直系亲属的同意及无犯罪记录,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总的来说,文章深入分析了变性者在寻求医疗服务过程中的痛苦与无奈,强调了对变性手术相关法规的进一步审视与修正的必要性,同时呼吁更多的关注和理解以改善变性者的生存状况。
阴囊皮瓣结合黏膜/皮肤微粒法再造阴道在男变女变性手术中的应用查看摘要
该文件主要探讨了阴囊皮瓣结合黏膜/皮肤微粒法在男变女变性手术中的应用,侧重于阴道再造术的各种方法及其优缺点。文中指出,变性手术是治疗易性癖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同时也存在一个不可逆转的特性,因此需要非常小心和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手术。作者详细介绍了阴道再造的目标,即在再造过程中确保不遗留供区瘢痕或功能不良,并比较了肠管法、阴股沟皮瓣法等常用的外阴成形方法,强调阴囊皮瓣法因其组织供给充足、成活率高等优点而成为首选。在文中,作者还提到术后复发等显著注意事项,以及结合其他技术的改进成果,特别是结合自体口腔黏膜微粒的方法在阴道再造中的成功应用。
2013
亚洲男性学杂志_2013年15卷2期_精子质量与男性生殖健康研究文献汇总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2013年《亚洲男性学杂志》15卷2期的内容汇总,主要关注精子质量与男性生殖健康的相关研究文献。该期杂志探讨了精子数量下降及其潜在原因,包括环境污染与内分泌干扰物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文中收录了多篇重要的研究文章,分析了芬兰的精子质量变化、全球精液参数的趋势、环境对男性生育的影响以及勃起功能障碍与前列腺癌发生率的关系等。该文献汇总还包含了一些与男性健康相关的其他研究,如酒精对男性生殖功能的影响、精索静脉曲张导致的睾丸功能障碍的研究,以及关注跨性别者健康的研究,显示了国际上在男性生殖健康领域的前沿动态。
從「性別認同障礙」到「性別不安」查看摘要
该文件主要探讨了「性别认同障碍」到「性别不安」的转变,反映了对性别认同变化中非二元性别认同的逐步去病化过程。作者黄璨瑜医师从专业的医学角度出发,指出在DSM-5的背景下,性别差异认同不再被视为一种障碍或疾病,而是应当被视作一种正常的性别认同现象。文中详细讨论了从医学和社会的角度如何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性别认同,尤其是提到儿童和青少年在性别认同上的特殊性及其所面临的社会挑战。黄医师还提到了在医疗实践中,如何逐渐认识到社会和心理性别的存在,强调个体的性别认同不应被局限于生物性别的定义。此外,作者呼吁社会在对待儿童的性别不一致表现时,应该持有更开放的态度,避免过度急于给与标签和诊断。
2012
本文件为2012年7月的《人口研究》期刊中的一篇研究文章,标题为《男男性服务群体的性、性网络、艾滋风险——以东北地区为例》。文章主要分析了男男性服务者(即“Money Boys”或MB)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性身份认同、服务分层及其面临的艾滋病毒感染风险。此研究通过采用参与观察、个案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等定性研究方法,对男男性服务者的性服务网络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这一新兴群体在性身份和性服务中所展现的复杂性。针对商业性网络的隐秘特征和运作机制,文章探讨了不同性取向群体、不同场所及服务种类的艾滋病风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社会科学干预建议。研究显示,艾滋病在男男性接触群体中的传播速度较快,男男性服务者愈发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干预对象。
PDF_變性者跨性別者_和非性別常規者的健康照護準則_-_AWS查看摘要
该文件是《变性者、跨性别者和非性别常规者的健康照护准则》第七版的中文翻译,由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WPATH)发布,主要旨在提供有关性别不安、跨性别医疗的专业指导和临床标准。文件详细介绍了跨性别者在医疗领域所需的照护标准,包括心理健康、激素治疗、手术治疗及后续护理等方面的建议。主要论点包括呼吁结合文化相对性调整照护指南、对待非性别常规者的态度,以及如何根据个体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医疗服务。同时,它也强调了社会和公共政策在保护跨性别者健康中的重要性。文件还探讨了性别不安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表现及其治疗方案,强调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能力与责任。文件的各章均配有丰富的参考文献,适合医务工作者、学者及跨性别团体参考。
该文献为一项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的调查研究,主要探讨了医生、护士与患者三者对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评价。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相关人员对护理服务的看法以及影响优质护理服务开展的因素。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医院的不同科室中对医生、护士和患者进行抽样调查,收回了有效问卷。在结果部分,数据表明医、护、患三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整体评价较高,但在个别问题上存在不一致的观点。例如,护士认为护理人力不足是影响服务的重要因素,而医生和患者对无陪管理的理解存在差异。文章还指出虽然大部分人对优质护理服务表示肯定,但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仍需要更高层次的关注和干预。研究涉及的相关关键词包括医生、护士、患者、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等,反映了护理领域中服务质量提高与患者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性别认同障碍_人格_心理病理及社_省略_适应水平的术前术后变化的比较研究_Iris_Monteiro查看摘要
该文档为2012年发表在《中华性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主题围绕性别认同障碍(GID)患者在变性手术前后的心理病理、人格结构及社会适应水平的比较分析。本研究旨在填补关于GID背景下人格特性的科学数据空白,研究样本由22名确诊的性别认同障碍个体组成。研究方法包括前瞻性和描述性研究、半结构访谈及多种自我评估工具(如SCL-90、MMPI等)。研究结果表明,在变性手术后,心理病理症状、人格障碍和社会适应水平均有显著改善,受试者的自尊心水平也提高。此外,手术前后个体的生活质量及社会角色表现逐渐一致,赋予了他们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机会。文章强调,性别认同障碍不应视为独立的临床病症,而应综合评估相关症状和社会支持,提升临床护理的敏锐性。
这篇文献详细探讨了阴茎阴囊皮瓣在男变女变性术中的应用,旨在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阴蒂、阴道及外阴的再造手术。研究者们对1996年到2010年期间进行的14例男变女变性术的患者进行了全面的临床跟踪与分析。文中提到,所有受术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性生活的满意度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再造的阴道和外阴的外观与功能均达到了预期效果,手术的成功率也得到了证实,阐明了该技术在进行变性手术中的潜在优势。文献通过分析术后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融入患者的生活,改善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011
该文件为《低剂量阴道雌激素治疗患者指南》,由国际妇科泌尿协会(IUGA)提供,主要面向经历阴道萎缩等症状的女性群体。文件详细讨论了阴道内雌激素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适用的人群。内容涵盖了局部雌激素的应用以及其对改善阴道及尿道皮肤质量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绝经后出现的各种相关不适症状,如阴道干燥和性交疼痛。同时,文件还介绍了不同形式的阴道雌激素制剂,强调局部应用的安全性和较低的全身吸收率,适合需要缓解症状的女性,尤其是已经在进行激素替代治疗但仍感到不适的患者。建议患者在使用前咨询专业医生,以确保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该文件为《协和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病例报告,描述了一例真两性畸形的临床情况。真两性畸形是一种特殊的性发育异常,患者既有睾丸组织又有卵巢组织,可能导致多种临床表现。文件中提到患者为13岁女性,由于月经未潮而入院检查,经过一系列的医学检查和手术,最终确认其为真两性畸形。在手术过程中,医生进行了腹腔镜及宫腔镜检查等,发现了患者体内存在的阴蒂、卵巢与睾丸样结构。手术后,患者及家属选择保留女性性别,并进行后续的定期随访。该病例被用来探讨真两性畸形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并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及相关文献进行了讨论。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_江剑平_第二版查看摘要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第二版)》是由江剑平编著的一本性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涵盖了性生物学、性心理学与性社会学等多个方面,是为高等院校学生提供的性教育指导书。该书系统地讲解了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性发育、性行为与性反应、和谐性生活、性心理健康、性功能障碍、计划生育与生育调节等内容。出版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性相关知识,消除性愚昧和性无知,以促进身体健康和个人素质的提升。
这篇文件是由国际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WPATH)发布的第七版《变性人、跨性别者和性别非顺从者的健康照护标准》。文件详细阐述了为跨性别和多元性别群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必要性,以帮助相关人群达到个人的性别认同和满足心理健康需求。文中介绍了性别不顺应和性别焦虑的区别,并探讨了这些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接受度和适用性。特别强调了跨性别健康照护的标准应根据地方文化和病人的个体需求灵活调整。同时,文件中还提供了涉及性别焦虑的治疗方法,包括荷尔蒙治疗、手术及心理健康服务等,意在帮助患者寻找到符合其性别认同的舒适自我。最后,文件也提到了一些关于社会法律环境的讨论,指出了保护跨性别权益与改善健康标准之间的关系。
本文件为2011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主要讨论了生物医学研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及其审核要求。作者关健以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院的专业背景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医学研究在伦理方面的相互矛盾,强调科学与伦理的双重标准。他指出,生物医学研究虽然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也面临着诸多伦理挑战,例如变性手术的合法性与社会认知的分歧。文中提到,变性手术涉及心理学、医学、法律等多个领域,引发对于性别选择权及其对社会关系影响的深层探讨。同时,作者也反思了克隆技术、安乐死等生物医学研究同样带来的伦理争议,并强调了伦理审核在平衡研究利益与受试者保护中的重要性。整体文章呈现了生物医学研究中伦理审查必要性的多维视角,并提出了继续探索与监管的必要性。
男变女阴道成形术失败再行腹腔镜下回肠代阴道成形术1例查看摘要
该文件是一篇学术论文,主要讨论了男变女阴道成形术失败后的再行手术:腹腔镜下回肠代阴道成形术的具体案例。文中重点描述了一名24岁男性患者因对阴道成形术后效果不满意而请求进一步手术。在首次手术中,他进行了阴茎睾丸切除、阴道成形和相关整形术,但术后感觉阴道干涩、狭小,对性生活不满意,导致其再次住院进行手术。该手术的技术细节和过程被详细阐述,包括麻醉方案、手术方法及术后恢复情况。此外,文献还提到易性癖作为性别认同障碍的一种,变性手术被视为其主要治疗手段,强调了手术难度和个别差异的影响。
2010
该文献探讨了性激素对创伤和失血性休克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重点阐述了雄性与雌性在免疫反应方面的差异。文章指出,创伤一失血性休克后,宿主细胞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其中雄激素可导致免疫功能的抑制,尤其是在男性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显示,女性在创伤后的免疫反应中相对稳定,而男性则表现出显著的免疫抑制,尤其在休克后72小时内,脾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释放受到明显抑制。文章还提到,性激素的存在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双重作用,以及合理应用睾酮受体拮抗剂(如氟他胺)可帮助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为临床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份文件是由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WPATH)发布的一份共识声明,旨在对《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与性别身份障碍相关的诊断进行修订。文件总结了2009年为修订DSM而进行的共识过程,涉及九个工作组和37位成员的深入讨论。此次共识过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对性别身份障碍诊断的建议,认为应改变名称为“性别焦虑”,并且诊断标准应该侧重于痛苦的体验而非身份本身。共识声明强调,性别变异本身并不反映病理特征,任何与性别相关的障碍应定义为与痛苦相关,而非身份问题。本文件对于未来性别焦虑诊断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帮助改善跨性别者的医疗和社会支持。
文件中,Gail Knudson、Griet De Cuypere 和 Walter Bockting等多位心理健康专家参与了这一共识,传达了跨性别理解和护理的新标准。这个声明在国际跨性别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影响力,标志着一个对性别认同障碍理解的转折点,反映了对跨性别者更为敏感和科学的医疗视角。
本文件为《国际跨性别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genderism)上发表的文章,标题为《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对拟议中的DSM-5性别不一致标准的回应》。该文的主要作者包括Griet De Cuypere、Gail Knudson和Walter Bockting,并讨论了DSM-IV-TR当前性别身份障碍诊断的主要问题。他们对拟议的DSM-5性别不一致标准提供了反馈,认为这一标准更好地考虑了性别和跨性别身份的多样性,展现了从病态化到确认跨性别身份谱系的转变。文章中指出,新的诊断标准可以减少对表现出性别变异的儿童的误诊,并强调跨性别身份并不构成精神疾病。整体而言,作者表达了对DSM工作组努力改进和响应临床实践中面临的性别身份障碍问题的尊重。文件还包括对拟议变更的具体批评点及其阐释。
2009
Depth_psychotherapy_with_transgender_people查看摘要
本文件是由Lin Fraser撰写的学术文献,标题为《与跨性别者进行深度心理治疗》。文章采用了现代理论、荣格心理学以及性别身份理论,探讨了与跨性别个体进行深度心理治疗的多种方法和理念。文中指出,跨性别身份不应被视为一种病理状态,而是一个关于自我及其与外部现实关系的复杂探索过程。文章强调,跨性别个体面临独特的心理挑战,尤其是在身份构建过程中的反映不良问题,这导致了心理适应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
2008
此文档是关于一例真两性畸形合并先天性无子宫的病例报告,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和治疗经过。患者为一名72岁的女性,因右下腹疼痛入院,经过腹部超声检查发现右腹股沟区有肿块。手术过程中,医生在右侧腹股沟管内发现肿块并切除,病理检查证实该肿块为卵巢和睾丸样组织,符合真两性畸形的特征。文中还讨论了真两性畸形的罕见性、诊断方法及其性别特征的复杂性,并针对该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文献中引用了多篇相关研究,以支持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007
5医学与哲学6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_年_第28_卷_易性癖及其手术治疗的全面审视查看摘要
本文为《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7年12月第28卷第12期总第346期》的记录,重点讨论了易性癖及其手术治疗的多个方面,包括变性手术的伦理、法律、心理及医疗问题。文章中提及变性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心理状态,指出治疗过程中的法律支持和医疗保障的重要性。此外,文章还分析了当前医学研究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医疗改革中应重视的伦理问题。通过对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本文探讨了公共卫生政策、医疗伦理以及跨性别者的生存状况。
本文件是关于小儿真两性畸形的超声诊断案例研究,记录了来自云南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小儿外科的研究成果。文章中详细描述了一名社会性别为女性的患儿,其外生殖器存在介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特征。文章指出,这种情况在双性畸形中占比约20%。通过超声检查发现,患儿的生殖系统存在男性与女性的生殖器官,超声图像显示出盆腔始基子宫及不同发展的卵巢特征,提供了对性别畸形的初步诊断依据。此外,文中提到由于患儿经济条件限制,直到13岁才被确诊为真两性畸形,强调了超声检查在确诊及后续治疗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探讨了手术方案的确定及术后生育功能的评估,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该文件为2007年8月出版的《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重点讨论变性人和变性手术应持的态度。文章由冯泽永教授撰写,强调应以人道主义价值观来确立对变性人士的态度,尊重其在充分知情的条件下作出的自主选择。内容中提到:对于变性人和变性手术的认识,必须确立包容与和谐的价值观,积极推进健康教育,预防易性癖的发生,同时通过法律、道德与文化等综合措施帮助变性人适应社会。作者详细论述了变性手术的多重社会及个人影响,指出变性手术并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并提出对这类手术的严格管理和伦理把关的重要性。文中提及了变性人术后的心理与社会适应问题,以及社会对于变性人的认知障碍和接纳的必要性。
易性癖诊治前后的几点思考查看摘要
该文献为2007年8月发表在《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上的一篇论文,探讨了易性癖(即跨性别)患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指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不仅涉及医学问题,还涉及法律和伦理的问题。论文强调近年来易性癖患者就诊的数量不断增加,医学界和社会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现象,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作者们提到,易性癖患者通常在幼年时便已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不符,多数情况下会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论述中介绍了对易性癖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等。其中,外科手术被认为是唯一能够有效解决其痛苦的方式,并且在现代整形外科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手术的适应症需谨慎评估,确保患者确实需要并符合手术条件。
文章中不仅涉及医学技术的讨论,还指出社会对待易性癖群体的态度缺乏足够的理解与支持,论文最后呼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以保障易性癖患者的合法权益。
2006
该文件标题为《女女性接触者群体及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是对女女性接触者(WSW)群体及其与艾滋病相关的危险行为进行研究的综述。文件中详细介绍了女女性接触者的定义,提到该群体的性行为特点和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群体在艾滋病传播中的独特性,指出他们的行为风险主要与与高危男性或吸毒行为相关,而非单纯的同性交互。文中还综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女女性接触行为的发生率、首次发生的年龄及与异性伴的相互关联。特别提到,在中国,女女性接触者的艾滋病感染率逐年上升,但相关的研究及防治措施仍十分有限。最后,文件还指出了解决和推进WSW群体的艾滋病防治需求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建议,以提高该群体的健康水平。
图解现代人心理新话题查看摘要
本书是“图解现代人心理新话题”丛书中的一部分,由张明主编,详细探讨了现代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成瘾心理。书中涉及到多种成瘾行为,包括毒品、烟酒和网络成瘾等。从成瘾的生理与心理基础,成瘾行为的表现,以及成瘾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文中提出:成瘾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模式,它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心理健康,还与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书中通过生动的图文结合,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帮助读者识别成瘾的症状和相关的危害,同时提供了一些应对和矫治的方法。
例经腹腔镜下带血管蒂回肠段移植阴道再造术围手术期护理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上发表的一篇护理案例研究,主要介绍了经腹腔镜下带血管蒂回肠段移植阴道再造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文章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许腊梅、陈菊兰及林静撰写,旨在分享在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手术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以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康复质量。文中详细描述了患者的临床背景以及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各个方面,包括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并介绍了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措施,强调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同时,还提供了对患者术后恢复过程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患者能够安全退出手术以及顺利恢复。此外,文章引用了相关文献,对目前阴道再造手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
该文献对9例因药物使用导致的女性假两性畸形患者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分析,探讨了其发病原因、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这些患者的外生殖器在出生时表现为男性特征,然而病理分析表明均为46,XX染色体。研究指出,这类畸形的发生通常与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的雄激素类药物有关,比如‘转胎药’(甲基睾丸酮),并详述了手术修复外生殖器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文章还讨论了术后恢复情况,强调在性成熟后开展手术重建外生殖器的必要性,强调心理调适对于患者的重要性。
变性手术的术中配合与护理查看摘要
该文件是关于变性手术术中配合与护理的学术论文,作者李秋明来自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手术室。文章主要总结了八例变性手术的术中配合和护理要点,目的是期望通过细致的心理护理、物品准备和严格的无菌管理来提高手术的配合质量。文本中提到的关键点包括患者在手术前的访视、心理护理、器械检查与使用等多个重要方面,强调了卫生和护理在手术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手术期间未发生并发症,各项生命体征稳定,且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文中详细列出了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步骤及护理配合的具体技巧,进一步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在变性手术背景下的实用参考。
2004
成瘾_21_世纪的流行病查看摘要
该文档题为《成瘾——21世纪的流行病》, 由师建国主编,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本书广泛收集了各家学说的精华,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心理学、社会医学、精神医学与行为医学,系统性地介绍了成瘾的原因、危害以及有效的预防、治疗、康复措施。书中详细探讨了各类成瘾行为,包括吸毒、酗酒、烟瘾、赌博、网络成瘾等,并强调成瘾对个体、家庭与社会的严重影响。特别提到成瘾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吸毒、烟酒成瘾、网络成瘾等问题日趋严重,成为治疗、法律及社会政策亟需解决的难题。文中不仅描述了成瘾的生理和心理成因,还探讨了社会文化背景对成瘾行为发展的影响,提供了戒瘾的基本原则与检测方式,强调了控制致瘾源、切断成瘾条件及预防复瘾的重要性。
2002
《性科学概论》是彭晓辉主编的一本高等院校教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于2002年。该书汇集了性生物学、性医学、性心理学、性伦理学、性美学、性法学、性社会学及性教育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旨在系统构建性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性文化框架。书中提到,性科学不仅是应对个人健康、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必要工具,也是在促进社会文明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该教材适用于大中专学校的性教育课程,并可作为医生、教师和社会相关人士的参考资料。书中历史回顾了性科学的发展历程,并强调了开展性科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即通过提升性知识和意识,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与性相关的问题。该书还包括对性行为、性心理、性传播疾病及青春期性发展等研究内容的深入探讨,意在填补国内性科学教育领域的空白,并推动现代性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变性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查看摘要
该文件是关于变性手术患者心理护理的学术研究,作者为王大方、曹艳和扬国荣,发表于2002年6月的《护理杂志》。文章探讨了变性手术患者因生物性别与心理性别不符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内容中提到,许多患者在变性手术前常伴有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存在对手术的恐惧与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作者详细阐述了术前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包括倾听患者的情感、提供交流支持以及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等,目的是帮助患者缓解术前紧张情绪;同时也强调了术后护理中的情绪稳定与内分泌管理,以促进康复。此外,文章中还讨论了医疗机构对患者身份和心理状态的尊重,这对于手术的满意度和成功率有着重要影响。整体而言,此研究为改进变性手术患者的护理策略提供了实用的参考。
2001
阴蒂成形术11例报告_邢新查看摘要
该文件为《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年5月的论文,作者为邢新等,报道了11例阴蒂成形术的临床案例。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严重男性化的女性假两性畸形、误养为女性的男性假两性畸形、男性易性癖及要求转变为女性的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重建一个符合美学和功能要求的新阴蒂。文中详细描述了手术方法,包括对不同类型患者的手术步骤、术后效果和并发症管理,并且在结果部分强调了术后所有患者的新阴蒂均完全成活、感觉敏锐,外阴形态满意。[摘要说明手术的美学和功能意义,以及不同病因患者的术式选择和术后感受的详细统计和分析。]特别指出在男转女性手术的阴蒂再造和两性畸形的外阴女性化手术中,阴蒂的整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美学和功能意义。该研究对了解和改善跨性别及两性特征患者的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1999
基督徒医学联谊会_性别意识障碍查看摘要
该文件为基督徒医学联谊会于1999年发布的期刊文章,由安德烈·西姆斯撰写,主题围绕性别意识障碍展开。文章首先探讨了后现代社会对性别认同的理解,指出法律允许性别意识障碍者更改出生证明上的性别,但是否手术、荷尔蒙更改真的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仍是疑问。文章接着结合了医学、社会和法律的视角,讨论了变性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同时引用了相关病例和数据来分析变性人存在的生存现状。西姆斯还提到神对人类性别的设定以及基督教对性别认同的看法,认为这种情况涉及道德和伦理的考量,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此外,文中不乏对变性人面临的社会歧视以及对法律保护不足的批判,强调了保障变性人基本人权的重要性。
时间未知,按收录顺序排列
本文件为一篇有关跨性别女性的特征及其与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的调查研究。内容涉及对跨性别女性群体的生活特征、健康状况、社会接受度以及他们在获取医疗和健康知识方面的障碍和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这部分群体对于艾滋病的认知、预防措施的了解程度以及相关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等。希望通过此研究提高社会对跨性别女性群体的关注,促进相关政策的改善和医疗资源的分配,以更有效地应对其面临的健康危机。文中还包含对不同地区的调查数据和统计分析,使得调查结果更具广泛的参考价值。
术语英文术语及背景知识存在年龄差异的关系Age-disparate查看摘要
该文件为一份关于与艾滋病毒(HIV)相关的术语及其背景知识的文献,涉及多个重要概念,包括性别认同、性别平等、性行为、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等。内容详细介绍了如“存在年龄差异的关系”——指年龄至少相差五年的伴侣关系,以及关于艾滋病病毒的众多概念,如‘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Vs)、‘更安全的性行为’、‘社区体系强化’等。文件强调了合理的语言使用和对相关人群(如男男性行为者、跨性别者等)的敏感表述,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或污名化的术语,提倡以人权为基础的做法。文件中还提到反映社会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如“针对女性的暴力”和“对女性的歧视”,并阐述了基于性别的暴力与艾滋病传播之间的关系。整体来看,这份资料不仅提供了对相关词汇的定义,还突出了 HIV 预防和治疗中的社会、文化和法律等多方面问题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对艾滋病毒及性别认同问题的公众意识.
本文档探讨了艾滋病与跨性别者及其他多元性别群体之间的关系。它概述了该群体在面对艾滋病时所遭遇的独特挑战,包括社会歧视、医疗不平等和缺乏适当的支持资源。作者分析了跨性别者在健康管理、心理支持和社区倡导中的需求,并强调了针对多元性别群体的公共健康政策的重要性。此外,文中可能会引用不同研究中的统计数据,说明跨性别者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和影响,以及推荐的干预措施和资源。总之,本文档旨在提高对于跨性别者和艾滋病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并为改善相关社会和医疗环境提出建议。
跨性别女性_3_未治疗或治疗后未达到病毒抑制的_感染者查看摘要
本文件探讨了针对未治疗或治疗后未达到病毒抑制的跨性别女性感染者的医疗状况。文中详细介绍了跨性别女性在接受医疗服务时面临的挑战,包括对病毒的感染风险、医疗系统的支持不足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分析了现有的数据,揭示了跨性别者特别是在艾滋病毒感染方面的脆弱性,并提出了改进医疗资源分配和治疗方案的建议。相关文献指出,许多跨性别女性由于缺乏有效的医疗干预和心理支持,往往无法达到应有的健康标准。同时,文中还提供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分享了跨性别女性如何克服困难,获得必要的医疗支持与社交资源。整体而言,文件旨在引起社会对跨性别女性健康问题的关注,并推动公共政策的改进,以更好地满足这一群体的特殊需求。
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心理异常问题查看摘要
该文件探讨了儿童及青少年性别烦躁(Gender Dysphoria)的问题及其诊断标准,涉及到心理健康和医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内容重点包括性别烦躁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共同病、治疗方案及后续跟踪等。根据DSM-IV-TR和DSM-5的更新,性别烦躁被重新定义,强调性别认同的去病化,认可性别认同的多元性。文中详细列举了儿童和青少年在经历性别烦躁时的具体表现,并探讨了与精神健康相关的共病情况,包括焦虑、抑郁等问题。此外,文件还介绍了针对性别烦躁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激素治疗,指出这些措施的必要性和适用范围。结尾部分还提到变性手术的流程和要求,强调治疗的综合性和长期性。
性及性身份识别障碍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一篇关于“性及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学术文献,详细探讨了不同诊断系统对性和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定义与分类,包括 DSM-IV、ICD-10 和 CCMD-3。文中首先概述了性及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基本概念,并讨论了包括同性恋在内的多元性别身份的社会历史变迁。此外,文件还对同性恋的诊断变化进行了回顾,提到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精神病学界逐渐开始将同性恋视为正常而非心理障碍。同时,文件深入讨论了性身份认同障碍的临床表现、潜在原因以及治疗与干预措施,包括手术治疗及心理社会治疗的必要性和复杂性。此文献不仅提供了医学上对性和性别身份的理解,也反映了社会对这些概念认知的变化,是研究性别与性取向相关问题的重要参考资料。
该文件为关于香港男跨女跨性别人士艾滋病疫情的回顾,详细阐述了跨性别人士的健康需求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引用世卫组织的意见,强调了跨性别人士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社群。该文中统计了男跨女跨性别人士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显示其感染率高达17.1%至21.6%。文中提到,根据香港的相关社会学调查,跨性别人士总量约为8,250人,并通过不同来源的数据推算出5,900名跨性别女性。这些数据揭示了跨性别女性在香港面临的特殊问题,包括性伴侣数量、艾滋病病毒抗体测试行为及相关的风险因素。文件中还提出了香港为跨性别人士提供的艾滋病预防和教育措施,涉及如何通过媒体和非政府组织提高社区的健康意识。该文档为关于跨性别群体尤其是男跨女跨性别人士在艾滋病疫情的具体信息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资源,强调了现有的医疗干预及政策推动的必要性。
该文件为美国心理学会(APA)发布的针对性少数人群的心理实践指南,旨在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更好地服务于跨性别及其他性少数群体。从心理健康评估、干预方法到临床实践中的伦理考量,该指南均做出了详细阐述。虽然由于技术原因未能提取文件文本,但可以推测其中包含了针对跨性别人士在接受心理健康服务时所需注意的专业建议和技术细节。此外,该文件可能涉及不同性少数群体的特性、需求以及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强调了提供一个包容、尊重和安全环境的重要性。
本文件为一篇关于跨性别女性HIV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文件探讨了跨性别女性群体在HIV感染方面面临的特殊风险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心理健康、医疗获取障碍和生理因素等。研究表明,跨性别女性在与HIV相关的感染和传播风险中处于脆弱地位,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公共卫生策略和干预措施来改善她们的健康状况。此外,文中还引用了多个相关的案例研究和统计数据,以支持研究结论。
该文件名为《两性畸形的超声特征》,主要探讨了两性畸形患者的临床超声检查及特点。文中提出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回顾性分析数例两性畸形患者的超声和病理资料,总结其超声特征。结果表明,真两性畸形有多种临床表现,其中包括双侧卵睾、一侧卵睾或隐睾等。同时对于假两性畸形的患者,超声检查也显示出盆腔内子宫和卵巢的不同程度发育不良,具体超声表现包含对称性和位置的变化等。结论指出,超声检查对于诊断两性畸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能够准确探查患者性腺及内生殖管道的特征。
该文件探讨了全球范围内感染HIV的跨性别者数量日益增加的问题。在当今社会,跨性别者常常面临着多重歧视与健康照护上的困难。这篇学术文献可能包含数据分析、调查研究结果以及对跨性别者健康状况的影响评估。此外,它可能还讨论了不同地区针对跨性别者的医疗资源分配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群体的公共健康策略。文中可能引用了各类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揭示跨性别者在健康安全方面的具体挑战,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
PDF_睾酮真的能帮助我们吗查看摘要
本文件讨论了睾酮对女性健康的影响,特别关注绝经后女性的生理与心理状态。文中指出,睾酮是男女体内均存在的一种重要激素,然而男性体内的睾酮水平大约是女性的10到20倍。对于绝经后的女性而言,睾酮的适量补充可以有效缓解性欲下降和性满足感缺失等问题。虽然一些科研表明低睾酮水平可能与性欲下降有关,但目前关于女性睾酮水平低的具体诊断标准尚未明确。为了有效评估女性的性健康,文中建议妇女们应咨询医疗保健专家。同时,文件还详细介绍了睾酮的应用方式、剂量及可能的副作用,并强调止使用睾酮治疗的合适对象,确保其不被滥用。
本文件为面向LGBTIQA+人群的前列腺癌诊疗指南,旨在提供有关前列腺癌的实用信息和支持。文件运用简体中文编写,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首先介绍了前列腺及前列腺癌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定义、风险因素、症状与阶段。特别地,文件明确提到,前列腺癌晚期及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相关信息对LGBTIQA+人群的重要性,以及在经历该疾病时可能面临的特定挑战,如医疗系统对非异性恋者的忽视与歧视等。接下来的章节涉及治疗选项、潜在副作用(如对性功能的影响)和如何在治疗期间照顾自身,包括饮食、锻炼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建议。此外,文件详细阐述了跨性别女性的特别注意事项,以及HIV携带者在接受治疗时的注意事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治疗影响,并引导他们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最后,文件提供了相关支持团体的信息,鼓励LGBTIQA+社区成员寻求相应的社会支持和医疗帮助。
PDF_性別意識與醫療現場查看摘要
该文件名为《性別意識與醫療現場》,由林口长庚纪念医院精神科的陈姵蓉医生撰写,旨在探讨性别意识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性。文章首先定义了性别意识(gender consciousness)及其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及性倾向的关系,强调医疗专业人士对性别差异的认知将直接影响医疗的个别化处理。陈医师指出,提升性别意识敏感度是实现医学个别化的关键。
接着,文件讨论了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及其作为促进性别平等的有效策略,特别提到了世界妇女会议对性别主流化的定义,强调在各个领域评估政策和立法对不同性别的影响。文章痛斥了父权制和异性恋正统文化对性别差异的压迫,并引入了单一性别模型和双性别模型的概念,对比他们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性别认知和对性别的理解。未来的性别光谱理论创建了一个更为包容的性别观,涵盖了生理性别、性别认同、性别气质及性倾向等多个层面。
文件最后提到,当今医疗现状仍存在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强调了在医疗领域内需推广性别意识的重要性,期望能营造友善的医疗环境,以满足不同性别群体的需求。
该文件《性癖症之精神病理及治療相關議題》主要探讨了性癖症(Paraphilic Disorder)作为一种精神病理现象的相关问题。尽管在文件内容中未能提取有效文本,但可以推测其涵盖了性癖症的定义、分类、病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对于理解跨性别群体在医疗过程中的特殊需求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性癖症可能涉及其性身份认同与表达的复杂性。此外,文件可能涉及对跨性别者医疗经验的探讨,及其在面对性癖问题时所需的支持与资源。
本文件为《变性欲与性别认同障碍》的学术论文,由文荣光发表于长庚医院,探讨了跨性别个体的性别认同及其相关的医学和心理学问题。本文首先对变性欲与性别认同障碍的定义进行了详细说明,分析了这些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挑战。通过对临床案例的分析,文中探讨了跨性别个体在过渡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其可能遭遇的社会偏见和医疗资源的匮乏。此外,文件中还包括了对性别重置手术的医学评估以及对于心理咨询在帮助跨性别者进行身份认同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讨论,可为跨性别者及其周围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和指导。
本文讨论了性别认同障碍的定义和特征,强调跨性别者在心理上对生理性别的认同与其社会角色的不一致。特别提到,该障碍是一个人对其生理性别感到不安,并有强烈和持续的跨性别角色认同的表现。文件详细列出了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条件,包括心理评估和临床观察。同时,内容涉及医院管理局在香港设立的性别认同障碍诊所,提供专业的评估及治疗服务。文中提到的医疗措施包括荷尔蒙治疗、实际生活体验和心理治疗等步骤,旨在帮助跨性别人士适应其认同的性别角色,确保他们能在社会和专业生活中找到归属感。此外,对于选择接受变性手术的个体,文件介绍了相关的临床评估及其流程,强调了医患之间的共识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医生与跨性别患者沟通的十个建议查看摘要
本文件是一份关于跨性别患者与医疗提供者之间沟通的指导性文档,旨在为医疗人员提供应对跨性别患者时的有效建议。文中介绍了跨性别群体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医疗协议,并引导医疗提供者如何尊重患者的性别认同,以减少跨性别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歧视和误解。文件强调了解和应用跨性别健康护理的标准,尤其是过渡过程对患者心理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性。文中详细列出了与跨性别患者沟通的十个建议,如在称呼时使用患者所认同的名字和代词,询问性别身份时应保持礼貌和尊重,避免透露患者的性别身份,及创建包容性环境等。这些建议旨在改善跨性别患者的医疗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同时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
本报告由国际同性恋者协会(ILGA)发布,详细探讨了全球女同性恋与双性恋女性在健康方面面临的独特挑战和关注。这份报告总结了针对女同性恋和双性恋女性健康问题的各类研究和调查,包括与爱滋病和性传播感染病(STI)相关的健康问题,以及政治和社会问题对女性健康的影响。该文中提到的内容覆盖范围广泛,从对女性身体控制的探讨到精神健康和社会暴力问题,力求展现女性在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生存现状。报告还包含对国际政府机构的建议,旨在推动女同性恋与双性恋女性健康权益的改善与关注。文中提到的多个案例和数据强调了女同性恋与双性恋女性在健康领域所遭遇的双重歧视及其长期亟需的支持和资源。
青少年性别确认护理研究报告查看摘要
本研究报告聚焦于青少年性别确认护理的相关议题,涉及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以及青少年在性别确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需求。尽管从PDF中无法提取具体文本,但根据主题推测,文件可能包含关于性别确认医疗过程的最佳实践、针对医疗提供者的指导原则以及如何支持青少年顺利过渡的建议。同时,该研究也可能探讨了医疗系统在解决青少年性别确认护理中的局限性与改进方向。此类研究对于理解和改善青少年跨性别者的健康服务至关重要,并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具有深远的影响。
男性性别认同与心理健康研究_Pink_Therapy查看摘要
该文献《男性性别认同与心理健康研究》探讨了男性性别认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关注跨性别男性和非二元性别者的特殊需求与经历。文章综合了不同的研究数据,分析了性别认同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包括焦虑、抑郁、自我认同感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研究还涉及了在医疗环境中,跨性别者所面临的挑战与障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改善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文中引用了2019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了跨性别男性在心理健康领域中面临的压迫与边缘化现象,为社会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解与支持措施的参考。
心理实践指南_跨性别与性别多元查看摘要
该文件为一份关于跨性别与性别多元的心理实践指南,旨在为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提供指导和支持,以更好地理解和服务这些群体。虽然由于技术原因未能提取文件的具体内容,但可以推测该指南可能包括对跨性别者和性别非二元者的心理健康需求的探讨,提供治疗和支持策略,同时可能涉及与医疗资源、心理干预和社会认同等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建议。文中可能也会提到如何处理性别认同相关的问题,以及在咨询过程中怎样营造一个支持性和包容性的环境。
该文件是对草药治疗在跨性别个体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通过对多种植物及其成分的分析,讨论了这些天然化合物如何影响荷尔蒙水平及其潜在的医疗效果。文中提到,某些植物如鸢尾和锯棕榈具有抗雄激素的特性,可以用于缓解跨性别女性在过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生理不适,例如通过草药减轻乳房发育带来的疼痛。此外,作者反思了草药医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性别转换的关联,探讨“草药医术的古代性”与“性别转换的现代性”的关系。文中引述了多项相关研究,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疗法在现今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整体来看,文章不仅是对跨性别个体的医疗资源进行考察,还涵盖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科学理论的视角,突显出性别与身体的流动性和相互作用。
艾滋病疟疾与公共健康对策报告查看摘要
该文件是关于艾滋病、疟疾与公共健康对策的综合报告,尽管无法从PDF中提取文本,但可以推测其内容涉及这些疾病的流行情况、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等。报告可能包括对多元性别群体在公共健康中面临的特定挑战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这类文献通常通过数据统计和案例研究来支持其结论,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和公共卫生工作者提供参考。涉及的议题也很可能包括与跨性别和多元性别个体的医疗接触及其特殊需求。
hormones_MTF查看摘要
该文件是一本针对跨性别女性(MTF)激素治疗的指南,详细讲解了激素的作用、预期效果、相关风险以及如何与医疗提供者合作。文件中介绍了激素的基本生物学功能,强调了性激素在生理变化中的重要性。对于考虑进行激素治疗的MTF,文中提供了不同类型药物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雌激素、抗雄激素和孕激素,并详细阐述了它们对身体的影响及使用方法。此外,该资料指出,激素治疗的效果和反应因个体差异而异,强调与具备跨性别健康培训的医疗专业人士合作的重要性。由于激素治疗可能导致多种生理和心理变化,文件也讨论了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包括激素对肝脏的影响和社会环境中的歧视风险。
变性手术道德三思_冯泽永查看摘要
此文件为冯泽永撰写,讨论了变性手术的伦理道德及其社会影响。文中提到变性手术在性别确认过程中的复杂性,作者指出在许多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手术虽然能为一些病人带来短期的身体变化,却无法根本改变其心理及生理状态,可能还会导致病人的生存质量下降。文中提及变性手术的低龄患者及其父母在性别确认过程中的角色和影响,认为不当的性别角色培养可能导致病态心理。作者提出,变性手术应慎重对待,应在心理治疗与行为治疗失败后作为最后选择,并且要考虑社会的伦理和法律规范。此文强调了对变性人的应有同情与支持,并呼吁社会消除对变性人及其家庭的歧视,为其融入社会提供便利。
女性生殖器整形美容_陈敏亮_主译_徐潇_副主译_Z_Library查看摘要
该文件是关于女性生殖器整形美容的学术研究,主要关注相关的医学技术、手术方法以及对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文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生殖器的构造与功能、各种整形美容手术的适应症及 contraindications、术后恢复过程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此文探讨了在进行这样的医疗程序时,患者需要了解的全面信息,以及医务工作者在实施这些手术时所需的专业知识。该文为从事相关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和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理清了整形美容手术的实际应用与潜在风险,强调了在医美行业中应更加重视患者的知情权和心理健康的维护。
性别认同障碍查看摘要
该文档名为《性别认同障碍》,属于学术文献类别,主要讨论性别认同障碍的医学定义、症状表现、治疗方法及相关的社会影响。由于目前无法提取文档中的具体内容,预计文件中将包含对跨性别患者的心理支持、医疗干预、法律保障和社会认同的研究结果。此外,性别认同障碍不仅涉及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还涉及广泛的社会政策和文化背景,本文件可能提供一些对临床实践或公共政策的建议。
性激素与免疫系统关系的研究进展查看摘要
该文件为一篇综述文章,探讨了性激素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文章详细分析了性激素如何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免疫应答和自身免疫机制,提出了免疫与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关系,并引用了多项实验研究结果,以证实性激素的作用。讨论内容包括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作用机制、影响及其在不同剂量和性别下的表现差异。文章强调了在研究性激素时需考虑性别的差异及对免疫网络各个组成要素的作用,是一项对医学和免疫学领域有重要价值的研究。
这篇综述性文章探讨了性激素在免疫调节和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特别是针对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文章首先介绍了性激素对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广泛影响,指出女性往往表现出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与较低的肿瘤发病率,而男性则相反。这种现象的形成被认为与性激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文中列举了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说明不同性别在各种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发病率差异。同时,文章还回顾了相关文献,分析了性激素调节免疫应答的具体机制,尝试解释性激素如何影响免疫细胞、抗原提呈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最重要的是,文中指出虽然已有诸多研究证实性激素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然不甚清楚,呼吁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以加深对性激素及其对疾病影响的理解。
性激素对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一篇关于性激素对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影响的综述论文,由牛建英撰写,刘志红审校。文章探讨了性激素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特别是性别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影响。临床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男女之间有明显的发病率差异,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文中详细阐述了性别如何影响免疫应答,性激素如雌激素和雄激素的双向作用如何调节免疫细胞活性。文中提到,性激素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改变免疫应答的机制。这些研究对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满意度测评问题与治理路径思考查看摘要
本文件探讨了患者满意度测评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改善这一过程。通过分析当前的满意度测评方法与现存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路径,旨在更好地服务于跨性别人士的医疗需求。文件中详细描述了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多个因素,包括医生的沟通技巧、医疗环境的友好程度,以及医患关系的建立。通过对不同医疗机构的案例分析,研究者们评估了目前满意度测评的有效性,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例如提升医疗系统对跨性别患者的理解与支持。
易性癖外科治疗三例_李宏生查看摘要
该文件名为《易性癖外科治疗三例》,由李宏生撰写,主要讨论了与易性癖相关的外科治疗案例。在医学文献中,易性癖被视为一种性别认同问题,这些案例记录了三位转性者在进行外科治疗的经历和结果。文件虽然存在提取文本的错误,但从标题可以推测,这些案例将涉及术前评估、手术过程及效果评估等方面的重要内容。这些信息对跨性别群体的医学干预理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探索手术对于个人身份认同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等方面。
易性癖外科治疗八例_杨东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关于易性癖外科治疗案例的学术文献,由杨东撰写。文献中详细记录了八例易性癖患者在接受外科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经验与观察,分析了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治疗效果。文章讨论了患者在过渡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医疗团队在治疗过程中所需的跨学科合作与支持。同时,文献还提及了如何为易性癖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以及改进医疗体系中对这类患者的理解和接纳,以促进其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改善。整体而言,该文献为医疗专业人士了解易性癖外科治疗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和深刻的见解。
易性癖的外科治疗进展_章建林查看摘要
该文献标题为《易性癖的外科治疗进展》,由章建林撰写,主要探讨了与易性癖相关的外科医疗技术的最新研究和进展。文中可能包含对易性癖的定义、外科手术的类型、术后的护理和恢复过程,以及国内外相关病例的分析。尽管未能提取出具体的文本内容,依据文献标题可以推测,这份资料旨在为医学专业人士提供有关易性癖患者外科治疗的最新动态与实践指南,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跨性别者的健康关注。
男_女易性癖外科治疗中具有性感觉功能的阴蒂再造_陈焕然查看摘要
该文献为整形再造外科杂志的一篇研究论文,作者陈焕然和陈宗基对男变女(男=女易性癖)整形手术中的阴蒂再造技术进行了探讨。文中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阴蒂再造方式,即利用阴茎背动脉、阴茎背静脉以及阴茎背神经作为蒂的岛状部分龟头组织瓣,进行适当的外科手术,以确保再造的阴蒂既具有良好的外形,又具备相应的性感觉功能。研究中提到,该手术自某年开始在临床实施,已有多个案例成功完成,且患者在术后均表现良好,享有满意的性功能。文献中还讨论了阴蒂在女性生殖器官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来保证手术的成功和功能的恢复。
男女变性手术的护理15例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学术文献,内容涉及男—女变性手术的护理经验,共计分析了15例变性患者的护理案例。文件首先介绍了变性手术的背景,包括人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以及变性手术的技术细节。文中提到,易性癖患者在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其生理性别存在显著差异,常伴随孤独、焦虑等情绪。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护理与心理支持,以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并恢复健康。作者总结了手术的护理措施和术后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注意事项,包括心理支持、术前准备、术后管理以及饮食建议等。此外,文中强调了医务人员在护理中需尊重患者个人隐私与权利,以创造一个安全、包容的治疗环境。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患者恢复良好。
男性易性癖的心理护理探讨查看摘要
本文档讨论了男性易性癖患者的心理护理问题,作者唐志敏在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的呼吸内科进行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探讨了易性癖作为一种少见的性别认同障碍,其对患者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文章中提到,这类患者常常伴随有严重的自卑感,内心深处抵触自己解剖和生理正常的性别身份,因而寻求转变性别的心理诉求。文中通过对两位男性易性癖患者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描述了心理疏导的过程与效果,以及患者们在接受治疗后的内心变化。患者经历了从自卑、焦虑到最终逐渐自我认同的过程,强调了关系的建立、倾听和理解在心理护理中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到,改变社会对性别认同的支持环境,重视性别身份的健康成长是预防和治疗此类心理问题的关键。
走出性别困境_跨性别_与_性别焦虑_的医疗援助_潘柏林_Z_Library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潘柏林所撰写的文献,深入探讨跨性别与性别焦虑的医疗援助问题。文中详细阐述了跨性别者在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包括医疗资源的获取、专业医疗人员的态度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等方面。同时,文件中结合了大量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数据,揭示了跨性别者在寻求医疗帮助时所经历的心理负担与社会歧视。此文献不仅提供了医学界对跨性别人士的深入理解,还探讨了医疗机构在提供特定性别医疗时的实践及其影响,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以及改善医疗服务的建议。
该文件探讨了跨性别与顺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着眼于这两个群体在面对心理健康挑战时的不同经历与需求。研究表明,跨性别大学生因其性别认同所面临的歧视和偏见,常常经历更高的焦虑、抑郁和孤独感。通过对比两者的心理健康状态,研究试图揭示跨性别学生所需的支持和改善心理健康的途径。作者分析了多个数据来源,包括问卷调查和现有文献,为进一步的政策制定和校园支持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文件还讨论了在大学环境中创建更包容和支持的氛围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教育和资源共享来减少心理健康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CCDM3_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_全文(易性症在74页)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全文,包含了中国精神卫生领域对精神障碍进行分类和诊断的标准与原则。该文献由中华精神科学会编写,旨在提供符合中国国情的精神障碍分类体系,帮助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提供更科学、实用的指导。文件详细列出了各种精神障碍的分类及其诊断标准,并对特定症状和障碍进行系统的说明。此外,文中提到遵循为患者服务的原则,强调精神障碍分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该标准不仅借鉴了国际分类系统(如ICD-10),还结合了中国的社会文化特征,提出了一些与国际接轨但又考虑本国实际的分类方法,对易性症及其他性心理障碍也做出了相应的分类和说明。
ICD_Gender_Incongruence_中文查看摘要
本文件为《国际疾病分类》中性别不一致相关疾病的中文翻译,重点描述了性别不一致的定义、特征及其诊断标准。性别不一致的特征表现为一个人的性别经历与被指派性别之间存在显著且持续的不一致,这种情况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表现为对自身性别特征的强烈不适感,以及对自我性别认同的渴望。文中详细列出了三种情况:青少年和成年期的性别不一致、儿童时期的性别不一致,及未指明的性别不一致,强调了这些状态的持续时间和诊断依据。此外,文件还排除了性偏好障碍的诊断规则。此文档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性别不一致的相关知识,并为跨性别者的医疗支持奠定了基础。
🖼️ 图片
时间未知,按收录顺序排列
词云图
本内容为自动生成,请修改 .github/ 目录下的对应脚本或者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