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公众对变性人士权利的看法_中国_-_Williams_Institute

下载: 公众对变性人士权利的看法_中国_-_Williams_Institute.pdf

摘要

这篇名为《公众对变性人士权利的看法:中国》的报告由卢奕嘉、泰勒·布朗、刘明珂和阿里·绍联合撰写,旨在探讨中国公众对变性人士及其权利的态度。该报告主要分析了2017年中国对变性人士的全球态度调查中的数据,试图提供有关社会对变性人士及其权利的认知与看法的新见解。

报告指出,尽管中国社会趋向于接受某些与变性相关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对变性人士的接受程度仍然较低。数据表明,家庭对变性人士的接受程度为57.6%,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家庭的支持持否定态度,反映出在家庭环境中,对变性身份的巨大社会阻力。同时,约70.8%的变性人士在学校遭遇暴力,显示教育环境中对变性人士的态度亟待改善。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报告提到,尽管社会普遍对变性群体的接受度低,但部分知名的变性人士,如金星女士,依然在公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这种现象表明,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对于真正认识的变性人士,公众的接受度往往更高。

报告还强调了变性人士在法律上的脆弱性。中国的法律框架并未对变性权利进行全面的保障,缺乏有效的反歧视法律,使得变性人士在就业、教育等关键领域面临巨大的不平等待遇。特别是在更改身份证件上的性别标记时,变性人士需满足复杂的证明要求,这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生活和职业发展。

关于变性人士的法律权益,报告指出,虽然变性人士可以更改身份证上的姓名和性别标记,前提是提供相应的医疗证明和法律文件,但在其它诸如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性别标记更改方面,他们仍面临极大的困难。变性人士在家庭、社会和职业生活中面临的抗拒和歧视使其心理健康处于高度风险之中,报告中提到,变性人士的自杀未遂风险显著增加,家庭冲突与他们的心理生存现状息息相关。

基于这些数据和分析,报告最后提供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导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更深入地理解变性人士的需求与所面临的挑战,以推动社会更加包容与尊重多元性别的环境。总的来看,这份报告不仅揭示了中国公众对变性人士的态度,也为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权益保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摘要与附加信息为自动生成,仅供检索与参考。如有错误或遗漏(未知),请在本页面协助编辑指正,不胜感激。

其他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Attribute Value
Filename 公众对变性人士权利的看法_中国_-_Williams_Institute.pdf
Type document
Format PDF Document
Size 3488751 bytes
MD5 bbb721dc39941ff0a6c0f14153e07645
Archived Date 2024-11-02 02:40:04
Original Link https://williamsinstitute.law.ucla.edu/wp-content/uploads/Public-Opinion-Trans-China-Chinese-Jun-2021.pdf
Author 卢奕嘉 (Winston Luhur), 泰勒·布朗 (Taylor N.T. Brown), 刘明珂 (Mingke Liu), 阿里·绍 (Ari Shaw)
Region 中国大陆
Date 2021-06-01
Tags 变性人士, 权利, 公众态度, 社会研究, 中国, 法律政策, 人权, 家庭接纳, 社会歧视, 心理健康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存档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仅为历史资料保存及研究之用。如果原作者或相关方希望移除存档内容,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

正文

Share on Share on